河北今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覆盖
中新网石家庄4月27日电(赵丹媚)27日,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消息称,为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,2022年,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
曾几何时,戏曲丰盈着百姓的生活,从“宁愿跑得丢了鞋,也不误了晋剧里的嗨嗨嗨”这句老话,可以窥见山西人对戏曲的爱。
作为“戏曲的摇篮”,山西现存戏曲剧种38个,位居全国第一,其中有26个属于濒危戏曲剧种。回看20世纪80年代的普查数据,当时山西有56个剧种,现在已缩减近三成,剧种的消亡令人痛心。
记者了解到,除了晋剧、蒲剧、上党梆子、北路梆子“四大梆子”整体发展比较稳定,其他主要在山西流布的本土剧种多呈现剧团数量、从业人员、可演剧目、演出活动、流布区域“五少”的局面,如何保护、传承好这些濒危剧种成为当下的新使命、新挑战。
(资料图片)
剧种为何濒危?
在偏远农村,“看戏的人越来越少,白天演出时观众还没演员多”。戏曲市场为何持续低迷?
为了找准症结所在,2021年,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对锣鼓杂戏、临县道情、应县耍孩儿、高跷竹马戏等26个濒危剧种的传承保护情况和院团生存发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。
“目前26个剧种根据濒危程度大致可分为两类,13个剧种有濒危倾向,13个剧种濒危程度较高。”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张维君说,濒危程度较高的如锣鼓杂戏、高跷竹马戏、浮山乐乐腔等,有的仅在县域内甚至仅在几个村庄中活动,且可演剧目太少,基本不能在市场中演出,只能作为展示性演出。
“我们家表演竹马戏已经传了五代,在村子里不断代传下来的也只有我们一家了。”高跷竹马戏的传承人郭永虎提起传承满是遗憾。
业内人士分析,“濒危”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剧种流布区域小,导致市场需求不足,艺人流失;有限的艺人相继去世,传承途径单一,传人短缺,剧目和“手艺”失传;资金短缺、后继无人等现象造成保护传承工作难解的“死结”,社会关注与认可度不高,缺乏文化认同。
▲ 濒危剧种高跷竹马戏亮相戏曲百戏(昆山)盛典演出《三英战吕布》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
精准发力破困局
从2016年起,文化和旅游部实施戏曲传承振兴工程。此后,来自山西的锣鼓杂戏《铜雀台》、河东线腔《义女情》、高跷竹马戏《三英战吕布》等濒危剧种剧目得以走出县域,在戏曲百戏(昆山)盛典等舞台崭露头角。
与社会上许多“留不住的,或许就是没有生命力的”的声音不同,在山西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下,山西近年来频推举措,给濒危剧种剧团和传承人极大的信心。
2021年,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率先启动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,“十四五”期间将通过深入挖掘整理、加强剧目创作、抓好人才培养、改善演出条件、支持院团建设、搭建展示平台和推进惠民演出等方式,全方位抢救濒危剧种。
据了解,2023年起,省级购买公共演出服务专项经费增至4000万元,定向用于包括濒危剧种在内的省级采购。此外,结合文化和旅游部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,山西每年统筹2200万元,按照每场补助5000元的标准,购买全省31个稀有剧种(含26个濒危剧种)的公益性演出服务,通过以演代训,加强演职人员队伍建设,逐步改善院团生存发展状况。
山西积极推介濒危剧种传承人参加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评定,对多个濒危剧种开展“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”,累计培训传承人200余人,举办汇报演出10余场。在不断推荐优秀濒危剧种新创作品参加国家级展演活动之余,山西艺术节上也开设了全省稀有(濒危)剧种集中展演和戏曲主题展览活动。
在剧目创作上,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各传承单位积极复排传统经典剧目,相继推出耍孩儿《千古一塔》、汾孝秧歌《小村新风》、壶关秧歌《清风》、临县道情《大河古镇》、河东道情《一切为了老百姓》、平陆高调《母亲情怀》等新创作品。
“最令人振奋的是,今年开始设立总规模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的山西省艺术基金,支持濒危剧种培养青年人才和打造舞台新作。”张维君说。
积极“自救”各出奇招
在政府重视和扶持下,濒危戏曲剧种脱离了“生命危险”,有望进入良性循环,迎来新生。在扶持之余,各地、各剧团也积极寻求“自救”措施。
临县道情研究中心原为成立于1960年的临县道情剧团,20世纪90年代,为了生存发展,剧团不得已走上了业务转型之路,经批准加挂“吕梁民间艺术团”牌子,并逐步转型成一个集歌舞、道情戏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团体。
吕梁市文化艺术中心(临县道情研究中心)主任渠全明介绍:“我们在下设的‘山里娃’免费艺术教育中心培养人才的过程中,通过主学舞蹈、兼学道情的方式促使学员学习临县道情,稳定传承队伍。”同时,剧团还通过尝试将传统剧目与话剧、交响乐队和道情艺术有机结合等创新方式,让道情焕发出新魅力。
临猗县眉户剧团传承着稀有剧种眉户和濒危剧种锣鼓杂戏。为了让剧团后继有人,剧团每年都与文艺院校走访洽谈,签订合作服务意向,让年轻演职人员来得了、留得住、压担子、给平台,迅速成长。
临猗县眉户剧团常务副团长秦红洲说,县里创新举措、构建平台,将稀有(濒危)剧种纳入景区演出规划,扩大了演出范围,增加了演出场次。市、县两级搭建景区展演平台,剧团深挖本土传统文化,创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猗顿小戏、县衙廉政情景剧、庙上特色小镇民俗表演等,扩展剧团业务收入。
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是雁北耍孩儿的保护单位,耍孩儿现代戏《扶贫路上》《金盾》《劝孝》、方言话剧《诺言》等剧目深受老百姓喜爱,频频获奖。
“只要有排、有演,传承就有望。我们所创作的每部新戏都是为乡村舞台量身打造的,没有大的舞美投入,方便乡村演出,内容都是贴近老百姓身边的事。”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团长杨日茂说,如今,艺术团年均演出200场。艺术团设有观众点戏单,在开演前3个小时,由剧务轮流调研听取观众意见,经综合研判确定演出剧目。
2018年,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建起310平方米的耍孩儿艺术陈列馆,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1万人次。
濒危剧种作为地方戏,凝聚着浓郁的地域特色,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。种种变化令人欣慰,传承之路任重道远。张维君说,接下来,山西将会继续探索保护新路,比如委托艺术院校举办山西省稀有(濒危)剧种人才培养班;举办山西省青年戏曲演员展演,鼓励濒危剧种剧团推出新人;探索各级创作单位“一对一”帮扶濒危剧种剧团、加强剧目生产的新模式等。
2023年7月4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
《山西濒危戏曲剧种“突出重围”》
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
责编:陈陈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标签: